【
儀表網 儀表文件】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關于完善智能制造
標準體系的部署要求,加強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頂層設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組織編制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1版)》(征求意見稿)并公開征求意見。
隨著5G、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技術的迅速發展,智能制造工作不斷推進,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模式在制造業中逐漸普及應用,不斷涌現出新的標準化需求,如:智能供應鏈管理等。同時,細分領域標準化需求進一步釋放,迫切需要開展
行業應用標準研制。
自2015年起,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先后組織制定并發布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5年版)》(工信部聯裝〔2015〕485號)和《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8年版)》(工信部聯科〔2018〕154號),加強國家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頂層設計,指導智能制造標準研制工作有序推進。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關于完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的部署要求,持續完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以滿足技術進步和智能制造發展的需要,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共同組織制定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1版)》。
《意見稿》指出,到2023年,制修訂100項以上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不斷完善先進適用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加快制定人機協作系統、工藝裝備、檢驗檢測裝備等智能裝備標準,智能工廠設計、集成優化等智能工廠標準,供應鏈協同、供應鏈評估等智慧供應鏈標準,網絡協同制造等智能服務標準,數字孿生、人工智能應用等智能賦能技術標準,工業網絡融合等工業網絡標準,支撐智能制造發展邁上新臺階。
建設內容包括:一、基礎共性標準,主要包括通用標準、安全標準、可靠性標準、檢測標準、評價標準、人員能力標準。二、關鍵技術標準,主要包括智能裝備、智能工廠、智慧供應鏈、智能服務、智能賦能技術和工業網絡等6個部分。三、行業應用標準,主要包括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建材、石油化工、紡織、鋼鐵、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車、有色金屬、電子信息、電力裝備及其他等12個部分。
本次修訂主要考慮了我國制造業在轉型升級中的實際需求,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工作部署,圍繞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體現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內容,加強數字孿生、5G、區塊鏈等新技術的融合應用,指導細分行業開展智能制造行業應用標準研制和標準體系建設,滿足未來三年我國智能制造發展需要。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