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下游】近年來,在新藥研發成功率持續走低,而相應成本卻開始與日俱增的背景下,為破解藥物研發時間長、高投入、高風險、回報慢等瓶頸,科研人員和產業界紛紛開始將目光轉移至以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見長的人工智能。而受此影響,“AI制藥”也逐漸開始成為當前藥學研究和前沿醫學創業的新熱點。
據了解,目前AI制藥已經可以應用于藥物發現的靶點發現,虛擬篩選,化合物設計與合成,ADME-T性質和理化性質預測,藥物臨床試驗設計、管理、患者招募,藥物警戒應用和真實世界證據生成等眾多方面。而隨著應用范圍不斷擴大,資本對這一領域的投入也開始與日俱增。
有統計顯示,2020年全球AI+新藥研發領域的投資已經超過18.3億美元,是2015年投資額的5.4倍。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Q1,就已有超10家國內外AI制藥公司完成了不同輪次的融資。例如,Exscientia在4月宣布完成2.25億美元D輪融資。公開資料顯示,Exscientia是一家利用人工智能(AI)設計基于患者的藥物的臨床階段制藥公司。在今年3月,其就已宣布完成1億美元C輪融資。
從整體來看,目前全球共有138家AI+藥物研發初創企業,美國擁有86家,數量較多多,其次為英國及加拿大,以色列、日本、韓國也有企業分布。相較來說,與國外相比我國AI藥物研發起步較晚,目前尚處在初期階段。但近年來,隨著國內一系列政策助推,以及醫藥創新氛圍的日漸濃厚,也已經開始涌現出了晶泰科技、深度智耀、云勢軟件、望石智慧等一批創新企業。除此之外,還有越來越多企業正在入局。
例如,近年來不斷聚焦AI+醫療,在今年3月16日上線了一款名為輕竹健康的一站式健康
管理平臺,集合了資訊、測量提醒、血糖血壓記錄、健康課堂和商城等多項服務。此外,字節跳動、京東、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們也已紛紛加入其中。
總的來說,AI+醫療市場前景廣闊,正在吸引越來越多企業入局。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業內看來,目前行業還缺少統一
標準進行監管,同時存在商業模式尚不明確、復合型人才不足、數據制約、算法有待提高、技術仍待完善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對此,業內認為,未來相關企業應加速推進人工智能技術標準化,加強既懂醫療又懂技術的復合型、戰略型人才培育,同時進一步推進醫療大數據有序開放和利用,有效協同優良醫療資源、整合居民的全周期健康管理相關數據等,來為“AI+醫療”的智能化服務打下堅實基礎。未來,AI制藥的難度肯定是非常大的,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個方向是合理的。通過不斷研發,不斷地產生各種各樣的收益,越來越多藥企、Biotech公司也都將擁抱這一技術。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