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市場】2016年下半年,湖南長沙新奧燃氣公司更換“智能燃氣表”出現計量數據偏差較大現象,群眾反響較大。有個別表還多出了7.6%。關于這場風波小編有以下幾點思考。
樣表抽檢都是合格的,但很多用戶卻都反映表計也是確確實實地存在異常。
抽樣檢查全部,存在有異常這個是可以接受地,但是有很多的異常這就讓人難以接受了?
有建議自行購表安裝,但是又有一系列的問題。
燃氣公司大多已經是免費為用戶換表,真的讓用戶掏錢去購買,能有這種意愿的人真的會多嗎?倘若用戶都愿意自己去掏錢買,那么用戶各自購買不同商家的表,是否是要每一位用戶都自己拿著表去當地的計量院做檢測,再拿著檢測報告讓燃氣公司的人員安裝?燃氣公司是不是就要每次接到要安裝的通知都派人去呢,想一想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再者,燃企怎么去管理這些紅花八門表具?業內同類產品接口及協議不統一、不兼容,產品形式與功能不規范。在行業沒有統一的標準下,做不到互聯互通,數據如何傳輸到燃氣公司的后臺呢?
關于自行購買小編覺得,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像類似投票決定,燃氣公司可以給居民推薦更多品牌更多類型、符合質檢部門標準的燃氣用表,讓居民決定他們用哪一種表,用哪一個品牌的表。再統一購買,統一做檢測,統一安裝,統一維護,中間的采購和檢測過程隨機抽取業主去監督,后公開透明地告知居民,會不會更好?
燃氣表的價格戰越打越激烈,是否真的會有物美價廉?
現在燃氣表的競爭似乎深深陷入打價格戰的泥潭中,在價格和質量之中似乎更多地偏向價格,甚至于現在燃氣表基表的價格與智能燃氣表的智能部分價格無差了。在基于免費換表的基礎上,燃氣公司當然更偏向于低價格的,畢竟要給用戶免費換表是一筆不菲的支出。價格的不斷拉低,質量上用什么去保證?質量不好,市場就會越做越壞,如何去平衡價格與質量之間的關系,讓市場進入良性競爭呢?
自行購買是會改善市場,還是會加劇價格戰?先撇開其他不說,單從是否會改善市場現在這種狀態而言,小編覺得還是有用的。這就好比以前中國是計劃經濟,后來改革開放,成了市場經濟一樣。用市場去調節市場或許是一條不錯的路。但是這種方式,一發而牽全身,涉及到的資產的管理、維護、歸屬權、表具的檢測、安裝等等的一系列的問題。
小結
不管這鍋誰背,這件事背后看到的是我們真正缺失的東西,沒有開放市場;沒有足夠的政策標準規范去支持市場化;沒有形成良性競爭;沒有核心的競爭力。這是一個信息化程度低,但要信息化成本又高的行業,真正有投入意愿的不多,更多的是在觀望。
(原標題:智能燃氣表跑得快,誰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