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深度】7月12日,國家主席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來華出席第十八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的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時強調,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在任何情況下不受所謂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裁決的影響。中國不接受任何基于該仲裁裁決的主張和行動。
(圖片來自人民日報)
(聯合國官微截圖)
換句話說,這就是一個“違法”的組織進行了一次“違法”的判決。不知道菲律賓將如何處理這場名存實亡的鬧劇。不過對于我們廣大民眾來說,我們的立場是堅定的,中國領土,一點都不能少!
而對于我們儀表企業來說,我們不僅要為祖國發聲,更要成為祖國加強的后盾。南海主權的爭議主要原因是資源的爭奪,早在2014年,位于南海的中國深水天然氣項目——荔灣3-1天然氣田就投產了。這標志著中國的南海能源開發戰略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可惜的是,這并不是我們國產儀表在深海能源開發裝備上的進步。
(荔灣3-1天然氣田)
無論是流量計還是系統集成等,作為氣田開發的關鍵部件,我們的儀表必須要技術過硬,才能經得起南海的考驗。就像我們的國家實力強大,才能真正對這場鬧劇說不。
南海被譽為“第二個大慶”,根據已探明的資源儲量計算,目前國內較為樂觀的評估數據是,整個南海的油氣地質儲量約為230億~300億噸。而且,70%的油氣資源蘊藏在深水區域。我國在深水的開采裝備、生產系統的運行管理與遠程控制等方面還存在很多技術短板有待突破。要實現“十三五”南海油氣開發目標,推進南海油氣資源開采,就需要盡快掌握核心技術。
專家建議,企業要留意相關技術的進展,研發與之相應的海洋工程裝備和油氣勘探開采設備。首先一定是在產品技術性能、可靠性等方面應作出改進。我們承認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相當的差距,因此更要著力加強質量管理、提高技術水平。其次,國產裝備需要向成套裝備、數字油田、智能化等方向發展,裝備的智能化、自動化能大程度降低人力消耗,特別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創新性技術,將油田生產和管理推向智能共享,發展智能油田。后,裝備都要向輕量化發展,體積更小、重量更輕、結構更緊湊才是大趨勢。
今天,我們要對南海仲裁說“NO”。明天,我們的儀表企業應當對南海開發說“YES”,我們的領土,用我們自己的裝備去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