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濁度傳感器是否需要清潔或維護,可通過測量數據異常、物理外觀檢查、設備報警提示及使用環境規律綜合判斷
一、通過測量數據異常判斷:核心信號** 濁度傳感器的核心功能是穩定輸出濁度值,數據異常往往是需要維護的直接信號,常見表現及原因如下:
1. 讀數持續偏高(遠超實際水體情況)
- 最可能原因:鏡頭(發射端/接收端)被雜質、生物膜、水垢覆蓋,導致光線散射/透射異常(污染物反射光線,誤判為高濁度)。
- 驗證方法:用干凈的棉棒輕擦鏡頭后,若讀數明顯下降并趨于合理,說明需清潔。
2. 讀數持續偏低(與實際水體渾濁度不符)
- 可能原因:鏡頭被黏性污染物(如油污、藻類)嚴重覆蓋,遮擋光線發射/接收;或光源衰減(長期未維護導致LED亮度下降)。
- 驗證方法:清潔鏡頭后若讀數仍偏低,需進一步檢查光源是否正常(如用手機攝像頭觀察光源亮度,對比新傳感器)。
3. 讀數波動劇烈(無規律跳變)
- 可能原因: - 鏡頭污染不均勻(部分區域有雜質,光線散射不穩定);
- 傳感器安裝松動(水流沖擊導致輕微晃動,測量位置變化); - 線纜接口接觸不良(信號傳輸受干擾)。
- 驗證方法:固定傳感器后觀察讀數,若仍波動,清潔鏡頭并檢查線纜接口是否進水/氧化。
4. 校準失敗或偏差超標 - 按標準流程校準時,用0 NTU純水校準仍顯示非零值,或高濃度標準液(如100 NTU)讀數偏差超過說明書允許范圍(如±5%FS),說明鏡頭污染、光源老化或電路漂移,需清潔后重新校準,若仍失敗則需深度維護。
二、通過物理外觀檢查判斷:直觀證據** 定期目視檢查傳感器關鍵部位,可發現顯性污染或機械問題:
1. 鏡頭表面可見污染 - 直接觀察傳感器的光學鏡頭(通常為玻璃或亞克力材質,圓形/方形窗口),若發現以下情況,必須清潔: - 附著泥沙、懸浮物、銹跡; - 形成透明/半透明生物膜(尤其在富營養水體中,鏡頭表面發黏、有滑膩感); - 水垢或礦物質結晶(硬水環境中,鏡頭邊緣有白色/黃色沉積)。
2. 機械結構異常 - 檢查傳感器固定支架、流通池、保護罩: - 支架松動、傳感器歪斜(導致測量區域偏離預設水流層); - 流通池堵塞(管道式傳感器),水體無法正常流通(觀察取樣管是否有泥沙堆積); - 自動清潔裝置故障(如刮刀卡頓、超聲波振子無振動,可見污染物未被清除)。
3. 線纜與接口異常 - 信號線纜外皮破損、老化,或接口(如M12插頭)生銹、進水(接口內部有白色粉末或水珠),需及時處理(更換線纜或清潔接口),否則會導致信號干擾或設備損壞。
三、通過設備報警提示判斷:主動預警** 現代濁度傳感器通常具備自我診斷功能,通過控制器或顯示屏輸出報警信息,常見報警需重點關注:
-鏡頭污染報警:部分傳感器內置污染檢測算法(如監測光線反射率變化),直接提示鏡頭需要清潔;
- 信號強度低報警:光源發射功率不足或接收端靈敏度下降,可能因鏡頭污染或光源老化;
- 校準過期提醒:到達預設校準周期未校準,即使數據無明顯異常,也需按要求進行校準維護;
- 溫度異常報警:傳感器工作溫度超出正常范圍(如露天安裝暴曬導致過熱),需檢查散熱或加裝防護罩
四、結合使用環境規律判斷:預防性維護** 即使未出現明顯異常,也需根據使用環境的污染風險定期觸發維護,避免突發故障:
- 高風險場景: - 工業廢水、養殖水、市政污水(含高懸浮物、有機物):若超過3~5天未清潔,即使數據暫時正常,也需檢查鏡頭是否有隱性污染(如生物膜初期附著);
- 露天水池、河道(易滋生藻類、飄落雜物):雨后或汛期后需立即檢查,避免泥沙沉積;
- 食品/制藥用水(衛生要求高):每批次生產后需清潔,防止微生物殘留。
- 常規場景:飲用水、純水系統若超過1周未清潔,需目視檢查鏡頭是否有生物膜(尤其夏季高溫時微生物繁殖快)。
判斷流程建議
1. 日常巡檢優先觀察數據是否穩定在合理范圍(對比歷史同期或同區域數據);
2. 數據異常時,先目視檢查鏡頭和機械結構,排除顯性污染或松動;
3. 清潔鏡頭后仍異常,結合**設備報警信息**排查光源、線纜或電路問題;
4. 無明顯異常時,按環境對應的維護周期(如高濁度每日、低濁度每周)執行預防性清潔。 通過以上方法,可及時發現濁度傳感器的維護需求,避免因拖延維護導致測量精度下降或設備損壞。
相關產品
免責聲明
客服熱線: 15267989561
加盟熱線: 15267989561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