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度傳感器的清潔和維護是保證測量精度、延長設備壽命的核心環節,需結合使用場景(如低濁度飲用水、高濁度工業廢水)制定針對性方案。
一、日常清潔:核心解決鏡頭污染問題 光學鏡頭(發射端/接收端)是濁度測量的“眼睛”,一旦被雜質、生物膜、水垢附著,會直接導致讀數漂移(偏高或偏低)。日常清潔需高頻、輕柔操作。
1. 清潔頻率
- 低濁度場景(如飲用水、純水):每周1次(水體潔凈但易滋生微生物膜);
- 中濁度場景(如市政污水、循環水):每3~5天1次(含懸浮顆粒,易附著鏡頭);
- 高濁度場景(如工業廢水、泥漿水):每日1次(高濃度顆粒物易沉積,甚至堵塞鏡頭)。
2. 清潔工具與材料
- 軟質工具:無絨超細纖維布(避免刮傷鏡頭)、專用鏡頭清潔棉棒(推薦醫用級無塵棉棒);
- 清潔液: - 普通污染:去離子水或蒸餾水(避免用自來水,防止殘留水垢); - 生物膜/油污污染:稀釋的中性洗滌劑(如0.1%洗潔精溶液,需用清水沖凈殘留);
- 水垢/礦物質沉積:檸檬酸溶液(僅用于金屬材質鏡頭,塑料鏡頭禁用酸液)。
3. 清潔步驟
1. 斷電操作:關閉傳感器電源或從系統中隔離,避免清潔時液體滲入電路接口;
2. 拆卸保護罩:部分傳感器鏡頭外有防刮保護罩或流通池,需先松開固定螺絲取下;
3. 輕柔擦拭: - 用蘸有清潔液的棉棒/纖維布,以“螺旋打圈”方式輕擦鏡頭表面(避免來回摩擦,防止雜質劃傷);
- 若有頑固附著雜質,可先浸泡鏡頭(非電路部分)在清潔液中1~2分鐘,軟化后再擦拭;
4. 沖洗晾干:用去離子水沖洗鏡頭殘留清潔液,自然晾干或用壓縮空氣(無油無水)吹干;
5. 復位安裝:裝回保護罩,確保密封墊圈無移位(防止漏水),通電自檢。
二、定期維護:全面排查設備狀態
除日常清潔外,需每月或每季度進行一次深度維護,排查機械、電路及校準狀態。
1. 機械結構檢查
- 固定裝置:檢查傳感器支架、法蘭/螺紋接口是否松動(晃動會導致測量不穩定),及時擰緊;
- 流通池/取樣管(管道式傳感器):若為內置流通池設計,需拆開檢查內部是否有泥沙沉積、藻類滋生,用軟毛刷+清水沖洗;
- 防堵塞部件:高濁度傳感器可能配備刮刀、超聲波清潔裝置,檢查其運行是否正常(如刮刀是否卡頓、超聲波振子是否起振)。
2. 電路與線纜維護
- 接口密封性:檢查信號線纜接口(如M12接頭、航空插頭)是否進水、生銹,可涂抹專用防水硅脂(避免使用普通黃油,可能腐蝕接口);
- 線纜完整性:查看線纜外皮是否破損、老化,尤其是靠近傳感器根部的彎折處,破損需及時更換屏蔽線纜(防止電磁干擾);
- 接地檢查:工業場景需確認傳感器接地是否良好(接地電阻≤4Ω),避免靜電干擾讀數。
3. 校準驗證與調整
即使日常清潔到位,傳感器仍可能因光源衰減、電路漂移導致精度下降,需定期校準:
- 校準周期: - 普通場景:每3~6個月1次; - 高要求場景(如飲用水國標監測):每月1次; - 維修或更換鏡頭后:必須立即校準。
- 校準方法: - 用標準濁度溶液(如0 NTU純水、10 NTU、100 NTU標準液)進行兩點或三點校準(具體步驟參考傳感器說明書,需嚴格控制溫度、避免氣泡);
- 若校準偏差超過允許范圍(如±2%FS),需檢查鏡頭是否清潔,或聯系廠家檢修光源/接收器。
三、特殊場景維護要點
1. 高濁度/含腐蝕性介質場景(如工業廢水、酸洗廢水)
- 每日清潔時需檢查鏡頭是否有劃痕(高硬度顆粒可能磨損鏡頭),發現劃痕及時更換鏡頭;
- 傳感器外殼及接口需定期涂抹防腐涂層(如316L不銹鋼部件可涂防銹油,塑料部件避免接觸有機溶劑);
- 若介質含黏性雜質(如污泥),可加裝自動沖洗裝置(如定時噴水沖洗,每日3~5次,每次10秒)。
2. 衛生級場景(如食品、制藥用水)
- 清潔工具需滅菌處理(如棉棒用高溫消毒,清潔液符合食品級標準);
- 避免使用化學清潔劑,優先用熱水(80℃以下)沖洗鏡頭(利用高溫殺滅微生物);
- 定期進行在線消毒(如CIP清洗),確保傳感器與管道連接處無衛生死角。
3. 露天/戶外場景(如水池、河道監測)
- 每月檢查傳感器外殼防水等級(IP68或IP67),確保密封圈未老化(老化會導致雨水滲入電路);
- 加裝遮陽棚或防護罩,避免陽光直射導致鏡頭溫度過高(影響光源穩定性);
- 冬季低溫地區需檢查防凍措施(如伴熱帶是否正常工作),防止水體結冰損壞傳感器。
通過規范的清潔(重點護鏡頭)、定期維護(查機械/電路/校準)和場景化保養,可確保濁度傳感器長期保持±1%~±5%的測量精度,顯著降低故障率和更換成本。
相關產品
免責聲明
客服熱線: 15267989561
加盟熱線: 15267989561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