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射光式濁度傳感器是濁度檢測中常用的類型之一,其核心工作原理是,通過檢測液體中懸浮顆粒對入射光線的散射光強度,間接量化液體的渾濁程度(濁度)。它利用了“懸浮顆粒越多、越大,對光線的散射作用越強”的物理特性,將顆粒濃度差異轉化為可測量的光信號。
核心原理:光的散射與顆粒的相互作用 當一束特定波長的光線(如LED發射的紅外光或藍光)穿過含有懸浮顆粒(泥沙、微生物、膠體等)的液體時,光線會與顆粒發生相互作用:
- 部分光線會被顆粒“撞偏”傳播方向,向四面八方發散,這一現象稱為光的散射。
- 散射光的強度與液體中顆粒的數量、大小、形狀及折射率直接相關:顆粒越多、越大,散射光的總強度通常越強(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呈正相關)。 散射光式濁度傳感器正是通過捕捉這種散射光的強度,來反推液體中懸浮顆粒的濃度,即濁度。
結構設計:光源與接收器的角度配合 散射光式傳感器的核心結構由光源、檢測池(或流通池) 和散射光接收器組成,關鍵設計在于光源與接收器的角度關系(非直線排列):
1. 光源:通常采用波長穩定的LED(如紅外LED、藍光LED),避免自然色光干擾。例如,藍光適合檢測微小顆粒,紅外光可減少液體顏色對散射的影響。
2. 接收器:安裝在與光源入射方向成特定角度的位置,專門捕捉顆粒散射的光線(而非直射光)。角度選擇是核心設計,需根據濁度范圍優化:
- 90°散射:接收器與光源呈90°角,適用于低至中濁度場景(如飲用水、泳池水、地表水)。此時液體中顆粒稀疏,光線以“單次散射”為主,90°方向的散射光強與顆粒濃度線性關系好,信號穩定。
- 前向散射(如25°或更小角度):接收器位于光源入射方向的前方(小角度偏差),適用于高濁度場景(如污水、泥漿、工業廢水)。此時顆粒密集,光線會發生“多次散射”(被多個顆粒連續散射),前向散射光強受多次散射影響更小,能更準確反映高濃度顆粒的濁度。
- 其他角度(如135°后向散射):較少單獨使用,多在復雜場景(如含氣泡液體)中輔助修正誤差。
工作流程:從光信號到濁度數值
1. 光線發射:光源發射固定強度的單色光,垂直或斜向射入被測液體。
2. 光的散射:光線遇到液體中的懸浮顆粒,發生散射,部分散射光向接收器所在角度傳播。
3. 散射光接:接收器(如光電二極管、光敏電阻)捕捉特定角度的散射光,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電流或電壓),電信號強度與散射光強正相關。
4. 信號處理與校準:傳感器內置電路對電信號放大、濾波后,通過校準曲線(預先用福爾馬肼標準溶液建立的“散射光強-濁度”對應關系)轉換為濁度數值(單位NTU/FTU)。
關鍵技術:抗干擾與準確性保障
- 防環境光干擾:光路采用密封設計,避免外界光線進入檢測區域,確保接收器僅接收顆粒散射光。
- 氣泡排除:通過流通池導流結構或檢測池傾斜設計,減少液體中氣泡對散射光的干擾(氣泡會強烈散射光線,導致誤判)。
- 溫度補償:部分高精度傳感器內置溫度傳感器,修正溫度變化對液體折射率或光源/接收器性能的影響。
- 校準:必須用已知濁度的福爾馬肼標準溶液(如0 NTU、10 NTU、100 NTU)校準,建立準確的散射光強與濁度對應關系,避免器件差異導致的誤差。
散射光式濁度傳感器的核心邏輯是:顆粒越多→散射光越強→電信號越大→濁度越高。通過優化光源波長、接收器角度和抗干擾設計,它能在不同濁度場景下(低至0.01 NTU,高至數千NTU)準確檢測懸浮顆粒濃度,是飲用水監測、環境水質分析、工業水處理等領域的主流選擇。
相關產品
免責聲明
客服熱線: 15267989561
加盟熱線: 15267989561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