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進入供暖季一周后,遼寧沈陽市迎來持續的空氣嚴重污染。然而,一級預警發布數小時后,建筑工地卻頂著停工禁令繼續施工、、*工作人員對啟動一級響應竟不知情…… 不僅是沈陽,遼寧省內多個城市空氣污染指數爆表。隨著北方城市供暖的逐步啟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城市面臨類似沈陽的霧霾鎖城困擾。屆時,這些城市的預警和應急預案會奏效嗎? 呼吸著重度霧霾的空氣,有人不忘樂觀主義,各種玩笑調侃,但對不少老人及孩子而言,重度霧霾則是切切實實的傷痛。從報道中可知,因為連續的霧霾鎖城,一些醫院的呼吸科門診、住院病人數都有所增加甚至出現爆滿。 經驗告訴我們,供暖季開始,因為燃煤的增加,城市空氣質量往往會急劇變差。但正像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此番“應考"失敗的沈陽,不少城市從預警信息的發出,到應急預案的落地,大多是漫不經心和力不從心。 比如,從報道中可知,其一,即便是啟動了重污染天氣一級應急響應,從沈陽市*,到沈陽市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部所涉諸多部門,在信息的及時有效發布上,都顯得慢半拍,。如此,老百姓恐怕只能依靠自己的鼻子、口腔,去“感受"、承受霧霾。 其二,應急預案的落地也是問題不少。根據《沈陽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試行)》,實施一級應急響應措施時,沈陽城區內需強制停止相關施工作業。而從報道中可知,諸多建筑工地沒有收到停工通知,環保部門的自己人都對何時啟動了預案不知情……這是怎樣的混亂和無序? 一份預案看起來面面俱到,真需要派上用場時,頻頻“掉鏈子"。預案的可操作性、有效性,相關部門制定之初難道沒有考慮嗎?時下,手機那么便利,向市民發送一些預警短信,做一些溫馨提示,有那么難嗎?若真是相關部門有心做這些事情,現在至于如此被動嗎? 治霾不是個可以速戰速決的事,這一點公眾也清楚和理解。只是如果我們為治霾所做的每一點安排和努力都如同“空中樓閣",不堪一擊,那治霾何時才能有實質性進展?應急的“阻擊戰"都手忙腳亂,“持久戰"也多半是畫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