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標準】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放射性物品運輸安全管理條例》,提高壓水堆乏燃料運輸容器設計管理水平,規范壓水堆乏燃料運輸容器的設計工作,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了《壓水堆乏燃料運輸容器設計要求(征求意見稿)》,現向有關單位征求意見。
乏燃料運輸容器是運輸乏燃料組件的專用設備,是保證乏燃料安全外運的關鍵保 障。其主要功能是安全可靠地運輸指定型號和參數的乏燃料組件,是核電站長期安全運 行的基本保障。根據法規要求,乏燃料運輸容器的設計應能使容器在正常運輸條件下和運輸事故條件下保持容器的包容完整性,以及熱工、臨界、屏蔽等相關安全要求。
經過對國內外多家乏燃料運輸容器設計單位及其主要產品(如 NAC 的 STC、Orano 的 TN 系列、Holtec 的 HI-STAR 系列、CNPE 的 CNSC 系列)的調研,得知這些主流容 器對于乏燃料運輸容器設計的要求,目前主要以 IAEA 的《放射性物質安全運輸條例》 (SSR-6)、美國核管理委員會(NRC)等規定的貨包設計性能標準和 ASME 第 3 卷相 關設計要求為主。NRC 對乏燃料運輸容器的設計進行核準,并且對容器的試驗、制造 以及
維修進行監管。為推行法規,NRC 發布了監管指南,其中,RG7.6 為運輸容器包 容邊界結構分析設計準則,RG7.8 為放射性物品運輸容器結構分析載荷組合。國內主要以《放射性物品安全運輸規程》(GB11806)的相關規定為主。
為了逐步完善我國放射性物品運輸及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體系,為 GB11806 和乏燃料運輸容器的設計提供有效銜接和技術指導,為監管部門審查乏燃料運 輸容器的設計提供技術支持,制定《壓水堆乏燃料運輸容器設計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 全法》,防治放射性物質污染,保障人體健康,保護生態環境,規范乏燃料運輸容器的設計工作,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的制定是依據《放射性物品安全運輸規程》(GB 11806-2019),并參考《放射性物質安全運 輸條例》(IAEA SSR-6)等國內和國際放射性物品安全運輸準則,規定了壓水堆乏燃料運輸容器的設計 準則和要求,包括結構設計要求、材料要求、熱工設計要求、包容設計要求、屏蔽設計要求、臨界安全要求等。
本標準適用于可采用道路、鐵路、水路方式運輸的壓水堆乏燃料運輸容器的設計。
通用設計要求:
1.應明確運輸容器要裝載的乏燃料組件類型、數量、物理和化學形態以及所發射射線的特性。
2.應明確運輸容器的操作要求、運輸方式和使用環境。
3.應明確運輸容器的功能和操作過程,結構設計應滿足功能要求,并盡可能使容器操作簡便,減少操 作人員可能受到的輻射劑量,避免與現場設施發生干涉,縮短操作時間,避免誤操作。
4.應盡實際可能把運輸容器設計和加工成其外表面無凸出部分并易于去污,且可防止集水和積水。
5.運輸容器的設計需要通過試驗或分析的方法,或兩者相結合的方式驗證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當分析 方法很難實現或不能準確反映容器或部件性能時,需采取有效的試驗進行驗證,試驗應按相關標準執行。
6.運輸容器在正常運輸和運輸事故條件下其結構、材料、熱工、包容、屏蔽、臨界應滿足相應設計要 求。
7.應明確運輸容器的貨包類型、運輸指數、臨界安全指數及容器壽命,容器應滿足 GB11806-2019 中 規定的相應類型貨包的所有要求。
8.運輸容器的設計應考慮影響壽命的老化機理和老化效應。
9.應明確運輸容器在壽期內需定期進行的維護及試驗。
10.運輸容器的設計應能適用于-40℃~+38℃的環境溫度。
11.容器內腔的最大正常工作壓力不得超過 700 kPa 表壓。
一般要求:
1.運輸容器的設計應考慮其質量、體積和形狀,并便于固定在運輸工具內或運輸工具上,以便安全 地運輸。
2.運輸容器應能經受在常規運輸條件下可能產生的任何加速度、振動或共振的影響,并且無損于容 器上的各種密閉器件的有效性或貨包完好性。應把螺母、螺栓和其他緊固器件設計成即使經多次使用后 也不會意外地松動或脫落的形式。
3.運輸容器在正常運輸條件和運輸事故條件下所需考慮的載荷及其組合方式和結構安全設計準則 應按GB/T 41024《乏燃料運輸容器結構分析的載荷組合和設計準則》執行。
4.運輸容器的結構應能保證在正常運輸條件和運輸事故條件下保持次臨界,包容和屏蔽功能滿足 GB11806-2019相應要求。
5.運輸容器的外部應具有封記部件。該部件應不易損壞,其完好無損即可證明容器未曾打開過。
6.設計應明確運輸容器能夠經受 GB11806-2019 附錄 C 中 C.4 規定的驗證經受正常運輸條件能力的 試驗和驗證經受運輸事故條件能力的試驗。
7.運輸容器在進行 GB11806-2019 附錄 C 中 C.4 規定的破壞性物理試驗時,可根據其特點采用全尺 寸原型容器或比例模型容器進行。比例模型容器的尺寸不能小于原型容器的 1/4,且比例模型容器的結 構能夠完全反映原型容器的主要結構特性,在破壞性物理試驗中不能驗證的性能在比例模型容器中可以 忽略,如容器中子屏蔽性能等。設計者應對比例模型容器中各部件比例選取的有效性進行說明。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