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7月31日上午,上海市市委書記與市領導尹弘、蔣卓慶一行來到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察看用于測定大氣、水體、土壤污染成因的實驗室,以及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
“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之上。”上海市委書記7月31日上午在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調研時指出,廣大群眾關注環境,期盼有良好的空氣質量。環境是城市的軟實力,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標志,要讓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全上海的自覺行動,成為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自覺,始終貫穿在各項工作中。“科學發展,要體現在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上,體現在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上。”
指出,要從監測、執法、治理三個環節進一步推進環境建設。環境監測要在全覆蓋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水平,關鍵是摸清家底,完善在線監測,客觀公正及時反映全市整體狀態。環境執法必須依法從嚴,通過嚴格管理、嚴格執法,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高度共識。環境治理要建機制、抓重點,建立“誰污染、誰付費、第三方治理”的科學機制,積極培育公平公正的第三方治理機構;同時,在各項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牢牢抓住造成污染的重點成因、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形成合力狠抓治理。要在全面總結評估本市前五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的基礎上,開展第六輪行動計劃的編制,團結全社會各方力量為上海環境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組織發表的一份報告說:空氣污染已成為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個無法逃避的現實。如果人類生活在污染十分嚴重的空氣里,那就將在幾分鐘內全部死亡。工業文明和城市發展,在為人類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把數十億噸計的廢氣和廢物排入大氣之中,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圈卻成了空中垃圾庫和毒氣庫。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污染物達到一定濃度時,就會對人類和環境帶來巨大災難。因此,環境監測和環境治理已迫在眉睫。
環境保護已經越來越受到各國人民的重視,我國在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將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但是由于我國環境管理的基礎比較薄弱,在資金的投入力度上也還不夠大,致使環保產業的現實需求與潛在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作為環境保護基礎的環境監測儀器儀表設備還遠遠滿足不了發展的需求,環保類儀器儀表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環境科學監測儀器儀表是是環保源頭信息傳輸的依據,又是環境質量評價、監控和環境科學管理的必要手段,同時環保儀器儀表也是實現環保裝備機電一體化,提高污染治理設備自動化水平的重要環節。隨著環保方面法律法規的相繼推出,環保執法力度將繼續增大,在環保方面的投資也將持續增加,環保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據有關方面不完全統計,1998年我國環保儀器儀表及監控系統產值約為11.7億元,到2005年增加到42億元,而到2010年將增至110億元。可見預見,環保儀器儀表工業將迎來的發展良機,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因此我國在儀器儀表科研上迫切需要加大技術投入與創新力度,以適應未來高自動化與智能化趨勢。因此自動化控制技術、自動化檢測技術、安全儀表技術、傳感器技術、無線技術等都將成為未來需要著力與突破的要點。通過不斷提升技術與產品創新,進一步從中低端領域向領域發展。
在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省市的環境和氣象專家正進行可視化會商,為即將開幕的南京青奧會提供空氣質量監測預報。詳細詢問該中心的運行情況,要求全市各相關部門認真落實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各項措施,充分發揮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的作用,主動加強協調,更好服務長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