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標準】中國材料與試驗團體標準委員會碳排放領域委員會(CSTM/FC95)歸口承擔的《綠色低碳技術評價規范電解鋁技術》團體標準(立項號:CSTM LX 9500 01076—2022)已完成征求意見稿,按照《中關村材料試驗技術聯盟團體標準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現公開廣泛征求意見。
全球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問題引起了人類的高度關注,通過碳減排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國際上的熱點問題。隨著中國確定了2030年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發展碳減排技術成為必由之路。在眾多碳減排技術中,CO2捕集分離是現階段能大幅度減少CO2排放的主要技術之一。其中,最常用且易于工業化的技術是溶劑吸收法,可用于電廠煙氣、水泥窯爐尾氣、煤化工氨碳尾氣等氣源中CO2的捕集分離,傳統的乙醇胺法存在能耗高、溶劑損失量大、設備腐蝕嚴重等問題,近年來一些新型溶劑如混合胺、雙水相溶劑、非水基胺、離子液體等被開發出來,用于碳捕集過程中提高了捕集效率,降低了捕集能耗,符合綠色低碳技術的發展方向。在技術評價方面,美國能源部建有國家碳捕集中心(National Carbon Capture Center),主要進行燃燒后碳捕集、
天然氣碳捕集等過程的評價,提供商業操作條件下中試,同時生成可評估效率,環境性能和經濟可行性的數據;挪威建有蒙斯塔德技術中心(Technology centre of Mongstad),主要進行燃燒后捕集的工業規模測試評價。中國也十分重視碳捕集利用技術的開發,陜西西安建有“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要進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監管、金融和其他制度方面的調研,以促進CCUS的推廣,在學術界與項目開發者、地方政府及設備制造商間構建聯系網絡,從而發揮協同作用,推動工業化,為地方與中央政府提供戰略與政策方面的建議;華潤電力有限公司建有廣東碳捕集測試平臺,包括一套兼容的胺溶液化學工藝捕集單元,一套兼容的膜分離物理工藝捕集單元,可進行燃燒后碳捕集技術的評價。
總之,現有的碳捕集與利用評價平臺多為針對某單一技術的試驗平臺,而對于溶劑吸收法碳捕集技術的評價還未形成統一的標準或者方法,因此為了發展碳捕集技術,加快碳捕集技術的應用,制定碳捕集綠色低碳技術評價和驗證方法、標準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 1 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參考GB/T 32150-2015 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SH/T 5000-2011 石油化工生產企業CO2排放量計算方法;RB/T 252-2018 化工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技術規范;GB/T 6052-2011 工業液體二氧化碳;《中國化工生產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等規程編制。
本標準規定了工業領域中溶劑吸收法二氧化碳(CO2)分離綠色低碳技術的評價和驗證的要求、指標、流程及評價報告等。本標準適用于煙氣、油田伴生氣、生物氣、工業排放氣中二氧化碳捕集綠色低碳技術的評價和驗證。
評價要求:
評價技術應符合法律、法規和政策。主要包括但不限于:a) 法律、法規、部門規章中的要求;b) 政府規劃、產業政策中的要求;c) 相關標準規范中的要求;d) 國內外先進案例的低碳能力指標;e) 相關研究報告、科技文獻等科學使用的技術資料中提出的指標;f) 技術使用方等相關方的要求。
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包括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一級指標包括技術性指標、經濟性指標和社會性指標。
技術性指標:
技術性指標重點選取與CO2分離技術直接相關的指標,包括CO2捕集率、解吸CO2濃度、CO2捕集能耗、溶劑損耗量。
評價報告要求:
評價報告內容包括但不限于:a) 實施評價的組織;b) 評價目的、范圍及準則;c) 評價過程實施情況;d) 評價內容,包括基本要求、減排效果、評價指標評分情況等;e) 評價結果,包括評價的符合性說明;f) 評價證據的核實情況,包括證明文件和數據真實性、計算范圍及計算方法、相關計量設備和有關標準的執行等;g) 評價指標表,明確各評價指標得分情況及評價綜合評分;h) 問題說明;i) 相關支持材料。
(更多詳情請見附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